1.师德规范: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熟悉国家及辽宁省教育与体育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具有依法执教意识;以立德树人为己任,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人师表,知行合一;立志成为“四有”好教师。
2.教育情怀:具有较高的职业认同感和从教意愿,甘愿投身于体育教育事业;具有健全人格和正确价值观,具有奉献精神,对工作耐心和细心;具有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尊重学生的人格与个体差异,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秉持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引领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3.学科素养:理解体育学科素养的内涵,具有体育学科的系统化理论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具备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将其与体育学科素养有机结合以提高学科教学的科学性和实效性;初步形成多学科视角与多元化教学思维,突出学生中心,系统创新中学体育课堂教学。
4.教学能力:体能达标,掌握多个项目运动技能,其中一个项目达到二级运动员水平,或两个项目达到三级运动员水平;能够依据《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针对中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特点,设计、实施和评价体育课程教学,指导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运动技能,寓美育于体育教学之中,以运动之美感染学生,实现体育教学的三维目标;1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升级体育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体验改进教学方法,具有一定的教研能力。
5.班级指导:树立德育为先理念,掌握中学德育原理与方法;掌握班级组织与建设的工作规律和基本方法,发扬体育的团队精神与规则意识引导学生适应集体生活,有效开展班级活动;能够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青春期的特点开展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6.综合育人: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和养成教育规律,具备参与组织学校体育社团建设等工作能力,掌握校园文化活动中的体育育德、主题育德和社团育人策略;具备较强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与指导能力,掌握多个运动项目的裁判实践能力(专项须达到国家二级裁判员水平,除专项外还须有两个项目达到国家三级裁判员水平)”,借以发挥体育学科育人功能。
7.学会反思:具有终身学习、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能够适应时代和教育发展需求,进行学习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以“互联网+”体育的方法和技能分析与反思中学体育课堂教学;熟悉一门外语,关注国际体育教学前沿与科研新动态,具备吸收与消化、创新的反思能力。
8.沟通合作:理解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具备国际交流与沟通合作能力;具有团队协作精神,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技巧,快速融入学校工作团队的同时,能够协助学校其他部门有序开展工作;了解“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体育生活方式,能够推动家校合作,组织开展小组学习与互助学习。